大因素比个股因素更有效
@东方网友5692231335 发现了一些疫苗股要并购,这会不会对股价产生影响?怎么看待医药/疫苗板块的各种消息因素呢?
@玉名 其实,在《医药行业的利好消息对股价影响模式分析》https://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5179510856745098中,做过一些对于行业消息影响的,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股民对消息是有明显误区的,股民会觉得消息导致股价涨跌,实际上,则是大的因素,而非个股消息。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研究所谓的并购,以及一些消息,因为那样越研究越迷茫,我们要抓大放小的。
包括在《其实股民大多数时间不用选股》https://weibo.com/ttarticle/p/show?id=2309405169364000702704中提到的,“股民几乎所有的操作,思维都是围绕个股,解读消息也是针对于个股,结果却不尽人意,为何?其实,很多时候根本没必要选股,或者说选股的很多精力都是徒劳的,只有大环境,大的行业因素确定后,最后才会轮到个股因素,这是很小的一部分;同时决定涨跌和股民利润的都不是个股,而是大的因素。”利用周期实现修复型利润很多股民的误区:认为钱少,所以要搏一把。——这其实不对的,资金量少时候,更需要稳扎稳打。没有本金就好好工作去赚取本金。资金量小,就先要建立资产,持续产生现金流,而不是盲目投机。所谓以小博大,是建立底层逻辑后,才提高收益天花板的。其实,财富靠的不是收益率,而是收益额。所谓小资金高收益率是一种障眼法,资金量一大就现原形了,也不可持久。利用周期,实现修复型利润是一条不错的思路。
股市靠谱的规律就是周期——涨多了会跌,跌多了会涨;物极必反、否极泰来,这是周期运行的本质。没有股票能一直涨,也没有股票会一直跌,唯一的条件是股市不倒闭,个股不退市,行业不消失。耐心等待成了必修课——在衰竭区扛住波动,在高潮区保持克制。想明白这个道理,离稳定盈利就不远了。若把这规律转化为操作逻辑,核心就是抓波段:用“衰竭”判断跌透时机,用“高潮”识别涨过头的节点,这才是最扎实的交易依据。要知道,没人能精准预判转折点,所谓衰竭和高潮都是一个区间,不是某个精确的点。
我们以宽基指数为例,自1950年起,标普500多次经历15% - 20%的深度回调,平均回撤幅度达18.7%,平均下跌时长4.4个月,恢复至前期高点约需5.8个月。2025年2月,标普500出现最新一次回调,跌幅18.9%,仅1.6个月便触底,有望成为历史上深度回调后复苏最快的情况之一。从过往案例看,标普500指数在完全收复先前高点后的12个月内,平均价格回报率为9.1%,中位数回报为11%。
而还有一组数据,过去20年间,若从标普500指数中剔除“七巨头”成分股,剩余493只股票的涨幅与“七巨头”相比差距显著——前者几乎原地踏步。这一现象充分凸显了权重股成长性对指数贡献的关键作用:- Mag7(七巨头) 涨幅近36倍;- 标普493只非巨头股票仅上涨3倍。所以,指数被动模式反而是比选股更有效的,这也是我们博弈修复型利润时思维,抓大放小。接下来,结合A股相关行业,找到修复型利润博弈思路。
个人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