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语文建设》编辑部的老师让我谈谈教师读书问题,并做一个系列。我非常感谢这份信任!教师读书是个重要话题,我虽然读了一些书,但总觉得力不胜任,比起那些令人敬仰的“读书种子”,我读书数量可怜得很;即便在语文教育这个领域,我也深知自己读书很不够。因此,我的这个“系列”也仅限于“围绕教学读书”这个角度展开。我征求过几位语文老师的意见,他们对我选这个角度是认可的。谈读书可以海阔天空地谈,我没有那个资格;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谈,我还是有一点切身体会的。
“读书”二字最早见于《论语·先进》,记载子路的话:“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,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”孔子听后很生气,批评子路:“是故恶夫佞者。”《说苑·建本》记载,子路不爱读书学习,对孔子说:“南山有竹,弗揉自直,斩而射之,通于犀革,又何学为乎?”孔子回答说:“括而羽之,镞而砥砺之,其入不益深乎?”子路拜曰:“敬受教哉!”颜回则不同,他十分好学,并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老师孔子悉心教育的感激之情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“博我以文”应该包含了读书在里面。孟子曰:“人知粪其田,莫知粪其心;粪田莫过利苗得粟,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。何谓粪心?博学多闻。何谓易行?一性止淫也。”强调读书学习对于修身养性至关重要。他说:“人皆知以食愈饥,莫知以学愈愚。”刘向说:“勤于学问,以修其性。”
以上是说读书对于个体人成长的重要性。那么,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,为什么要读书呢?41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使我体会到,实践是成长的根基,读书是成长的关键。语文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,理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。如果你想献给学生正确的知识,就应该去读书;如果你耻于自己的无知与浅薄,就应该去读书;如果你想捍卫中学语文教师的地位,就应该去读书。读书能让教师在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提问心中不慌张,能让教师面对喧嚣浮躁的社会保持宁静的心态,能在退休之后不愁如何打发闲暇时光。钱锺书先生说过,如果没有书,真不知如何度过漫长的时光。我在这里强调的重点是,作为一名语文教师,读书是支撑专业发展的关键。
于漪老师回忆说,当年她教《木兰诗》,学生读到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”,一学生质疑道,古代女子裹小脚,一眼就能看出来,木兰竟然十二年未被发现,这不可信。于漪老师当场回答说,木兰那时候还没裹小脚呢。学生接着问道,那中国女子裹小脚始于何时?这个问题把于老师问住了。于老师说课后去查一下资料。于老师课下查阅文献资料,翻了一些书,终于查到古代女子裹小脚始于唐后主李煜宫中女子,从而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回答。于老师说,她经常读《说文解字》和《文心雕龙》,一遍一遍地读。于漪老师是读书的楷模,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那句话:一辈子做教师,一辈子学做教师。教师不读书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。
我听一位老师教学《登幽州台歌》。教学过程中,学生提了一个问题:“这首诗怎么不押韵?”教师无法回答。下课后我与这名教师作了交流,建议他去读几本音韵学方面的书。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,只要了解古代韵部划分的知识就可以回答。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其中韵脚是“者”和“下”,在现代汉语中的确不押韵,但在古代同属“马韵”,该韵目下有若干韵字,其中就包含“者”和“下”两个韵字。教师只要翻看《广韵》或《平水韵》以及《词林正韵》这类韵书就可以掌握了。有人拟音“者”“下”皆含有元音“α”,所以古音读起来是押韵的。教师由此可以旁通《诗经》的韵律。初、高中语文教材选《诗经》八首诗,有的地方今天读起来不押韵,只要翻一翻王力先生的《诗经韵读》一书,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。一个语文教师,为了更好地教学古诗词,最好能懂一点古代音韵知识。
统编初、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今中外诗文约370篇(首),内容相当丰富。单是古代诗文就有190篇(首)左右,整理出来就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选。每篇古诗文的注释①所涉及的诗文集有一百多部,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阅读书目。我在为张二雄老师成长案例所写的《却顾所来径》一文中提到了这一现象:
课文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注释①:“选自《剑南诗稿校注》。”如果学生问,什么是“剑南诗稿”,什么是“校注”,教师能不能立刻回答上来?再比如,课文《卖油翁》注释①:“选自《归田录》。”如果学生问,《归田录》是一部什么书,老师能不能回答上来?有多少老师看过这部书?剑南,是个区域名称,《剑南诗稿》的命名与陆游的军旅生涯有关,也与他一生志在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有关。“校注”就是校勘、注释,是治学的一种方式。这部书是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的心血之作,早在1965年就交给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了,后因“文革”耽误,直到 1981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。《归田录》是欧阳修创作的笔记小说,是他晚年致仕闲居之作。《归田录》序云:“《归田录》者,朝廷之遗事,史官之所不记,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,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。”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“唐宋史料笔记”丛书,《归田录》即为其中一种,于1981年出版。如果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对此有所了解,就不怕学生提问。
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《藤野先生》一文的后面有一段补白,题目是《许寿裳谈鲁迅“弃医从文”》,内容如下:
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,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:
一、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?
二、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?
三、它的病根何在?
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,毕生孜孜不懈,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,其目标之一,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,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,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。因之,办杂志、译小说,主旨重在此;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,主旨也重在此。
这段文字选自许寿裳《亡友鲁迅印象记》,它不仅有助于教学《藤野先生》一文,也有助于教学高中课文《阿Q正传》(节选)以及《孔乙己》和《祝福》。鲁迅在日留学期间读到美国人亚瑟·亨·史密斯(也作明恩溥)写的日译本《支那人气质》一书(又译作《中国人气质》或《中国人的性格》),并对此书印象深刻。他在逝世前十四天发表的《“立此存照”(三)》一文中写道:“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《支那人气质》来。看了这些,而自省,分析,明白那几点说的对,变革,挣扎,自做工夫,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,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。”如果语文教师能找此书读一读,一定对《阿Q正传》和《藤野先生》以及鲁迅相关作品的教学有很大帮助。
以上所谈,都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。本文是这一系列专题的开篇之作,后面我会从几个层面陆续来谈教师读书问题。希望这个专题能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。(程翔: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)
[本文原载于《语文建设》2025年1月(上半月)]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个人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